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
何树槐
内容摘要 华佗夹脊穴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根据神经阶段、脊椎旁阳性反应、背俞穴功能进行治疗,还可根据夹脊穴有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治疗头部和四肢病症。针刺方法有浅刺法、中刺法和深刺法。
华佗夹脊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应用于华佗,定名定位于近代针灸大家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广泛应用于近二三十年。
华佗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督脉0.5寸处,左右共34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神经节段用于脊神经分布区域病症的治疗;二是根据脊柱两旁阳性感觉和阳性反应物进行治疗;三是根据华佗夹脊穴与背俞穴的位置邻近,治疗功能相似,且夹脊穴的深部是脏腑宅邸,善于调节脏腑功能,对脏腑病有很好效果。按照现代医学理论,脏腑的功能受植物神经支配和控制,一旦植物神经发生功能障碍,脏腑就会产生病症。华佗夹脊穴能够治疗脏腑病,也就是说华佗夹脊穴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据此在临床上用华佗夹脊穴治疗与植物神经有关的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又称为“血管性偏头痛”,是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发做性疾病,多由青年时期发病,往往拖延数年或数十年不愈。采用华佗脊穴5、7、9、11、14,并配以风池、三阴交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杂志 52 1982.11)。
2. 肢端感觉异常症:本病主要表现两手阵发性麻木,尤其是入睡以后或醒来时明显,严重时可波及舌、唇和下肢,手指精巧动作失灵。本病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妇女,乃因操劳过度,气血损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筋肉失养所致。采用华佗夹脊穴5、7、9、11、14和太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中国针灸 1982 1.52)。
3. 脑血管病: 这里是指暂短性脑缺穴发作或脑血管不完全性阻塞,引起的中络症,采用夹脊穴治疗效果好见效快(云南中医杂志 1985. 1.41)
此外,华佗夹脊穴对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头晕、半身麻木、四肢厥冷、多汗症、红斑性肢体痛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针刺方法
1. 浅刺法 (天部)
(1) 直刺法 : 用0.25x40mm 的毫针直刺0.5寸以内,针下须出现沉紧感时,行补泻手法。本方法多用于脏腑病的治疗。
(2) 平刺法:用0.30x40mm的毫针进针0.2~0.3寸,由上而下沿脊柱两侧平刺,不要求有針感,轻轻缓缓进针,当有阻力或疼痛时,稍稍提起,略改变针刺的方向或深度,再缓缓进针。本法多用于脊柱两侧有结节、条索和脏腑病。
2. 中刺法(人部):用0.25x40mm毫针直刺0.5~0.8寸,捻转进针法,缓缓进针,要求得气和明显針感。本法多用于肌肉关节疼痛症。
3. 深刺法(地部):用0.30x40mm的毫针直刺0.8~1.1寸,缓慢捻转进针,少用提插,要求出现針感,沿脊柱或肋间传导。本法多用于头部和四肢部位的病症。
注意事项:
(1)位置:要严格掌握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棘突下旁开督脉0.5寸处,不可超越。
(2)深度:要严格控制针刺的深度,对于消瘦的病人加倍小心。
(3)手法:进针手法宜缓慢捻转,少提插。
(4)留针:留针期间病人切勿移动躯体,病防止衣物按压针具。
Comments